我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00后”登台唱响“青春版”《闯幽州》
摘要:12月29日晚,我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创作演出的“青春版”新编山东梆子传统剧《闯幽州》在山东剧院上演,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一致好评。
12月29日晚,我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创作演出的“青春版”新编山东梆子传统剧《闯幽州》在山东剧院上演,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一致好评。
我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的青年师生们,以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排练剧目《闯幽州》。台上全部演员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大部分是“00后”。八年学艺不寻常,一路走来,如今已然化蛹成蝶,成为台上婉转的身姿、高亢的曲调、动人的形象。《闯幽州》的上演是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我校“八年磨一剑”为山东地方戏传承发展培养青年人才的务实之举。
《闯幽州》取材于传统历史题材“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描写杨继业不计前嫌,率领七郎八虎智闯幽州敌营,双龙会替主赴宴,金沙滩三英捐躯的千古悲歌。此剧有“宫廷生活气息浓厚,忠奸斗志分明,折子戏丰富”三大特色,作为一部文武兼备的大戏,其唱念做打皆为人们喜闻乐见。本剧恰似一曲精忠报国的英雄主义壮歌,洋溢着爱国热忱,激荡着英雄气概,充盈着家国情怀。边关的故事几经变迁,历史的烟云虽已消散,但舍身报国的壮举代代相传。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山东梆子在内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进入低谷期,山东多家山东梆子剧团被合并或撤销,山东梆子人才队伍的培养、剧种的传承等面临严峻挑战。区别于以往地方戏曲“团带班”“团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有关艺术院团一起,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山东梆子专业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着力夯实学生们的基本功。
我校党委书记安立元介绍,多年来,得益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文艺院团及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等单位的支持,学校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念,采取校团合作、名师指导等方式,开展戏曲职业教育领域的校团合作。希望毕业生们担当起振兴山东地方戏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山东梆子在齐鲁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指导下,我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戏曲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先后开办京剧、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等专业,成为我省戏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各山东梆子院团一起,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也为新时代戏曲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山东样本。
尤其是学校山东梆子专业自创办以来,得到厅领导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近年来探索组建山东梆子实验剧团,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公益演出,服务鲁渝东西部协作,服务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振兴山东地方戏曲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信息中心